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公开 / 发展规划 / 正文

潼关:争当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雄关百二气佳哉,日色苍茫拂曙开。华岳三峰皆北拱,黄河一水自西来。”潼关,位居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黄河在此自北九十度急转,滚滚东流,形成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奇伟景象。素有“陕西东大门、西北咽喉道”之称的潼关,是我省唯一同时承载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县,生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近年来,潼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呈现“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产业转型初见成效、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态势,一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找准引擎定位用区位优势做“大文章”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潼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县,战略定位清晰,用区位优势做“大文章”,让人期待。 
       黄河出陕“节点”县。黄河潼关段河长18公里,北与大荔,东与河南灵宝交界。黄、渭、洛三河在此交汇后,自北向东,出陕入豫。 
       县域经济“门户”县。潼关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陕西面向中原和华北的门户,一定程度代表着全市、全省的形象。 
       生态要素“叠加”县。潼关是我省唯一容纳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点生态要素的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秦岭生态保护的叠加着力点。 
       区域合作“枢纽”县。潼关处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的中心位置,是区域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营造开放环境的前沿阵地。 
定位决定未来,关乎目标导向。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潼关县发展目标明确,着力推进。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黄河、秦岭在潼关相聚,该县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黄河、秦岭保护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争创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标杆县。潼关是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持县,近年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县将切实增强现实紧迫感,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打造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标杆县。 
       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先行县。潼关处在黄河金三角次区域合作中心位置,已同灵宝在循环工业经济先行示范区的共同打造上先行先试。该县将切实提升区域合作先行者意识,抢抓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大战略,积极融入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陕西面向东部地区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 
       维持生物多样做好生态恢复保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潼关县持续纵深推进“生态立县”战略,不断做好生态恢复工作,维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做好“植绿”。实施黄渭河湿地、东大门台塬等六大绿化工程,全力打造沿黄绿色生态长廊,新修坡改梯9900余亩,栽植水保林2.7万余亩,封禁治理4万余亩。 
       做好“防洪”。全力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南部山区河道隐患整治,建立了顺畅的废渣弃石清运机制,持续加力河道巡查执法,全面加强河湖监管工作。 
       做好“降霾”。继续深化铁腕治霾,持续开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行动,扎实推进“双替代”等工作,全力改善提升空气质量。 
       做好“节水”。坚持把水资源作为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刚性约束,着力推动抽黄灌区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做好“修复”。先后实施退耕还湿、封育禁牧、生态移民等措施,陆续在保护区内进行植被补种提升,探索健全秦岭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促进秦岭生态休养生息。 


       自“十三五”以来,潼关县始终将湿地资源保护和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潼关黄河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驿站,域内鸟类16目37科13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4种,包括黑鹳、大鸨、金雕和白肩雕;国家Ⅱ级保护物种14种,包括白琵鹭、大天鹅等。野生植物资源有:种子植物70科235属286种,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野大豆1种、柽柳、空心莲子草、华夏慈姑等,生态质量得到了恢复保护。 
       增强创新驱动做高质量发展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潼关县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县黄金工业“一业独大”的格局逐步改观,以聚泰、中陕核、中广核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增规上非黄金企业总量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的六成左右,非黄金工业年产值过10亿元,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黄金产业升级发展示范区。围绕“黄金强县”加快产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全面实施黄金资源整合和中深部整装开发,积极延长黄金产业链,增加黄金工业附加值。 
       打造循环工业经济先行示范区。在工业园区新型工业聚集带,突出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壮大新材料、清洁能源、尾矿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打造物流产业聚集地。在物流港区产业聚集带,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三个经济”等政策支持,启动沿黄观光路潼关段、西潼轨道交通等项目,助力现代物流业不断做大做强。 
       打造特色农业引领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打造高品质、高口碑农产品“金字招牌”,该县依托县域新型支柱产业——软籽石榴,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凝聚精神力量做好黄河文化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潼关县将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潼关段文化,以特有的黄河文化元素为载体,以潼关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丰富潼关黄河流域特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山、水、关、城、金”五大元素,讲好潼关“黄河故事”,为新时代凝聚精神力量。 
       “千年雄关”——战争文化。“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潼关作为千古名城,史书记载大小战事82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始建于东汉,迁建在隋唐,恢宏在明清,以自然天堑“禁沟”为屏障,历史上建有20多座烽火台和十二连城,与古城一起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使潼关黄河段具有了战争文化的印记。 
       “岳渎相望”——山水文化。“千古雄关岳渎相望”,潼关县依托区位优势,紧扣“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打造“一城三园一街”和“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两大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以及“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关、古城、古战场”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力争将潼关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县。 
       “华夏金城”——黄金文化。潼关金、银、铅、铁等储量丰富,其中黄金资源得天独厚。1993年跻身全国第三产金大县,2005年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华夏金城”称号,该县将进一步巩固黄金采选基础,发展黄金深加工,提升“潼金”品牌知名度,打造现代黄金工业基地,提升黄金文化。 
       “杨震故里”——廉政文化。“关西夫子”杨震生于斯,葬于斯,“四知拒金”流芳千古。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其清廉人生及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邃的廉政文化,该县将充分发挥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好杨震廉政精神的传承工作。 
       “酱菜美食”——酱香文化。潼关肉夹馍名气响亮,其制作技艺,最早出现于初唐,已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潼关酱菜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潜心钻研,形成了完整的酱菜酿造工艺,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已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潼关鸭片汤,以猪肉里脊为主料精制而成,已列入第六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众多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已深深刻在食客的心间。 
       只争朝夕、久久为功。潼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潼关”建设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持续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潼关,成为生态秀美幸福和谐的陕西东大门。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新年伊始,潼关县委、县政府将在重大历史机遇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争当先行者,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做好黄河生态的保护者、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黄河文化的传承者,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现潼关担当、作出潼关贡献。

记者 彭斌 通讯员 宋学袆   2020年01月13日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