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生态环境 / 环境保护 / 正文

铁腕治霾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记者 吕佳 实习生 周靖颖)“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78天,同比增加13天。全市铁腕治霾工作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呈现持续好转态势。”在1月25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樊棣就2018年度环境空气质量和铁腕治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过去的一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78天,同比增加13天。臭氧污染天数53天,同比减少17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12天;综合指数6.44,同比下降12.7%。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部改善,秋冬季(2018年10月至12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7.48,同比下降1.4%;优良天数为47天,同比增加9天,优良增加天数排全省第四。11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79,同比下降10.9%。

据樊棣介绍,2018年,我市印发了《渭南市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渭南市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20余份指导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治理项目,进一步强化牵头部门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全市铁腕治霾工作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呈现持续好转态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引导城区高污染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目前合阳县源源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搬迁到位,北辰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拆除到位;积极推进危化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确定对陕西省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易地搬迁,对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就地改造;压减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严禁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全面关闭电解铝生产线;完成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2376户;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检查企业4520家次,对454起案件罚款2546万元。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快建设储气设施,全力实施天然气整村推进试点工程,完成煤改气2.8万户,煤改电3.35万户,建成清洁煤配送中心20个,煤炭配送网点331个;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没有审批新建燃煤项目,完成散煤削减170万吨;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完成217台生产经营类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拆改燃煤锅炉849台829.38蒸吨。

在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渭南主城区327辆公交实现纯电动化,成为全省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率最高的城市;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6962辆,提前超额完成淘汰任务;开展黑加油站点攻坚行动、成品油市场治污降霾、经营秩序等专项督查检查,确保车用汽柴油供应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标准。

在用地结构调整方面,建设防风固沙绿化工程,全市造林绿化61.11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22.2%;综合整治露天矿山,全市关闭采石矿山158家,487家粘土砖厂全部停产,取缔59处无证开采点;严格管控扬尘问题,422个建设工地“6个100%”达标,清运车辆全部实现公司化运营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全面取缔71处砂场和91处非法采砂场,中心城区235处裸露土地全部覆盖或绿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实施15个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408.55万亩,综合利用率达到93.98%。

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方面,积极配合中、省和关中各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先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8次。开展预案修订,指导1223家涉气企业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方案;开展工业企业冬防期错峰生产,全市摸排执行错峰生产企业72户,落实停限产措施。

在环保能力建设方面,全市共计拨付大气污染防治各类专项资金5.8亿元;投资1500万元,建成城区10个加密空气自动监测站,建立城区各街道办、重点乡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考核体系,30家重点涉气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联网;联合“一市一策”研究科研团队力量,开展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源解析工作,对全市大气污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2018年10月,市政府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战略框架协议书》,‘一市一策’研究团队正式进驻我市。”樊棣说,下一步,该团队将针对我市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重污染解决方案,为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