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生态环境 / 环境保护 / 正文

人民日报:治理小微水体 消除“身边污染”


自然界中,大江大河是地球的生命动脉,小微水体是地球的毛细血管。所谓小微水体,指的是分布在城市乡村的沟、渠、溪、塘等,特点是流动性差、自净化弱、规模小、数量多。小微水体不仅有生态涵养价值,而且大多在群众身边,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小微水体污染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整治小微水体污染,不少地方实施了河长制、湖长制。以北京为例,将“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创新融入小微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如顺义区全面排查辖区河道、沟渠、马路边沟、坑塘、房前屋后排水沟,建立问题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治理。经过一年多综合治理,位于后沙峪镇的罗马湖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被当地不少百姓称为北京的“小后海”。今年再接再厉,北京市第1号总河长令吹响了向农村小微水体整治进军的集结号。积极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让百姓身边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可以说是北京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具体实践。

实践启示我们,治理小微水体,疏通“毛细血管”,既要有流域治理、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大小共治、水岸同治,下好河、湖、库、沟、渠、坑、塘“一盘棋”;又要细致入微地下一番“绣花”功夫,仔细分析小微水体存在问题的根源,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各区涌现不少经验,有的做好查污溯源,及时查处、严惩违法排污行为;有的注重运用植物、生物等生态治理技术,着力提升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有的动员全民参与,把维护水系环境写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共同营造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事实证明,找对药方,下足功夫,就没有防不住、治不好的“污染症”。

“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村烟接市尘。”治理小微水体时,还要深入发掘所在地的人文历史,突出乡愁记忆,打造有灵魂、有生机、有文化的城乡景致。像北京前门三里河,形成于1437年,当时的人们依河而居形成了今天前门地区的城市肌理,由于长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条臭水沟。近几年,通过实施绿化景观项目,加强水系治理,注重生态修复,三里河重现了“水穿街巷”的美景,延续了历史文脉。致力于将小微水体变成小微景观,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还能奏响“以文化人”的合唱。

群众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是体现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一面镜子。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看似小事,却是党员干部的大事。我们要以效果体现担当,让小微水体透亮起来;以久久为功展现责任,咬定“长治久清”不放松,集中解决小微水体污染,着力打通河道整治最后一公里……只有实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山因水而灵秀,城因水而妩媚。将小微水体整治融入乡村振兴,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就一定能够“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23日 05版)(作者为北京市顺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