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发〔2018〕2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发展战略,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培育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一村一品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全域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1、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平整土地4.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000亩。粮食面积稳定在22万亩,年总产达到4.5万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实施水毁灾损水利设施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防洪排涝抗旱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实现农村互联网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做好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在巩固提升花椒、核桃、黄花菜、油用牡丹和软籽石榴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万亩黄金桃、千亩红不软甜桃、千亩苍术等产业基地,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
3、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程。重点抓好软籽石榴、油用牡丹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提升、推介和使用,不断增加软籽石榴、油用牡丹种植面积。集中连片规划建设花椒、葡萄、黄花菜等一批特色优势鲜明、技术装备先进、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大拱棚、日光温室等设施瓜菜。继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好安大农业综合开发及番鸭繁育和研发基地、恒亨养猪场搬迁、潼悦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泽盛农农业生态园等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确保农产品“优进优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相关组织在国内重点城市开展潼关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
4、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为重点,全面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秦王寨、上善等示范村(社区),积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通过“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建设一批跻身全国或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支持鼓励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及特色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安乐饲料加工厂,建成现代储藏冷库24座。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的直采直销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镇到村。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加强乡村空间布局建设。科学管控乡村占地规模、建设标准、民居风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鼓励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涉农项目建设,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设中心村或新型社区成效显著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积极开展空心村退宅还田还林试点,实施生态恢复治理。
6、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按照“五有”要求,巩固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拉运、日产日清”。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水综合治理。深化“1+10”行动方案,推进农村散煤替代,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深入开展“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加大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力度。突出“一路一景”,实施310国道、太安路、潼港引线、潼洛路沿线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做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完善、见山望水有乡愁的传统特色民居示范点。
7、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推广上善、秦王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经验,积极做好上瀵井、寺角营、西廒、北营、西埝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按照“城镇园林化、道路景观化、村庄绿荫化”思路,全面启动陕西东大门生态建设,完成凤凰山景观绿化,列斜沟生态公园建设。围绕县域水系和乡村陂塘涝池,加快推进潼关水系建设,启动岳渎湖建设,打造列斜沟入渭口、禁沟口、潼河等生态景观。
8、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工程。实施省级生态示范县、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深化“河长制”改革,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水向农业农村转移。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加快构建种养结合、畜果平衡、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生活
9、加强新时代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编制《乡风文明工作导引》。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办好“农村道德讲堂”,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讲好乡村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努力形成乐观进取、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态。
10、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整合农村项目资源,建设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休闲娱乐、群众集会为一体的镇村农民文化活动综合场所。因地制宜,引导社区(村)实施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移民等特色文化展示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11、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新风、文明餐桌、学习雷锋、缅怀感恩、志愿服务等主题月行动,每年创建评选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积极开展新型殡葬和婚丧礼仪改革试点,建立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等长效机制,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并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快基层组织建设能力提升
1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编制《乡村治理工作导引》。认真组织实施社区(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持党建任务交办、明察暗访、季度评估、定期通报等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全面过硬。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加强农村党员及外出务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加强农村青年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足额落实村级组织运行经费,全额兑现村干部补贴。逐步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腐败惩处力度。
13、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会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及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依法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14、建设法治乡村。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完善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教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坚决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及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等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农村警务、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15、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重视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农村老年协会和留守儿童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道德评议与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与家规家训建设,推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潼关好人、创业明星、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制定礼遇办法,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六、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积极开展农民创业就业培训
16、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返乡人员创业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分类登记,实行“零门槛、自由迁徙”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户口管理制度,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开展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17、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整合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以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培训为重点,加强对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企业家、返乡下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分类培训,力争全县涉农专业人才占农民总数的1%以上。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18、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硬化任务,实现“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达到全覆盖,自然村全部通上动力电。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19、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并轨。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积极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程。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继续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改革试点,积极推广“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探索创新扶贫资金折股、土地山林流转租赁入股、参股融资、参股建园等方式方法,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一批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特色农业基地。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采取“拨改投”、设立“国有股”等形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基地,畅通各类企业、社团、军队、个人与贫困群众帮扶对接渠道,健全完善社会帮扶长效机制。
21、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持续开展“千名医生包联全覆盖”健康扶贫行动,建立分类救治与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看病少跑路、健康有人管。全面落实特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实施易地搬迁与城镇公益岗位就业双保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实施贫困村改造提升工程,5年内把所有扶贫重点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22、实施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加强贫困群众鼓励激励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整合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改进帮扶方式,更多采用生产奖励、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23、完善脱贫攻坚督查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第一责任,明确党政领导干部扶贫职责,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督查问责办法。关心关爱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生活。加强检查考核,重点整治扶贫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现象。坚持对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严格程序标准,实现贫困户与贫困村有效退出,确保2018年完成退出4个贫困村,脱贫289户865人任务,实现整县脱贫。
八、以培育新动能为动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4、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做好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问题的处理工作,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工矿地综合整治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村集体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户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多种方式盘活农村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严禁违规买卖宅基地,严禁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探索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宅基地建设租赁性住房。
25、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秦王寨社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经验,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继续抓好寺角营、中军帐等7个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成员身份界定、集体股份设置、股份权能赋予、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路径等“五个探索”,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潼关模式”。
26、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发展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以及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县级现代农业园4个,培育龙头企业2个。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工商资本及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到合作社,实行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与带动小农户数量挂钩,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经营性组织扩大服务范围,开展跨区域服务,实现小农户与市场有机连接。以农业技术服务“110平台”为载体,组建“土专家”“田秀才”专家库,就地培养更多地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年末新增职业农民100人。
27、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桐峪镇去机关化改革试点,整合优化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拨改投”改革,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积极开展“农权贷”试点,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培育发展并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建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实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党政干部、医生、教师、农业科技人员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28、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认真做好太要镇农村综合改革、桐峪社区现代农业改革、四知村乡村旅游改革三个市级试验区建设。继续落实县级包村部门帮扶责任制,围绕改革内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给予试验区更多自主权,鼓励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成功经验。健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督查、评估、激励、问责制度,重点将县级包村部门支持帮扶改革试验成效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九、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党管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明确党委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重大政策、审议重大项目、落实重大事项、督查考核重点工作的职能。成立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对镇(办)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作为考察使用干部重要依据。建立各级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制度,党政一把手要就履行“第一责任”向县委全委会述职。年度“三农”工作综合考核排名末位的,镇(办)书记要向县委全委会作出说明。设立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主要承担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镇(办)党委均应设立乡村振兴办,具体负责落实工作事宜。
(二)强化统筹协调。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借智借脑搞好乡村振兴政策研究。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努力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三)打造过硬队伍。坚持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继续深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依托西农大培训基地和县委党校,每年对县镇村“三农”干部进行轮训、挂职、外出学习考察。县委、县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农村基层干部,并优先选拔使用。
(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镇、一个重点村,其他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村,经常深入基层,研究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县镇党委农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三农”重点工作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组织一次督查暗访,进行一次通报讲评。建立乡村振兴任务台账,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季度督查、讲评和通报,并挂牌督办、约谈问效、追责问责,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中共潼关县委 潼关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