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非遗是潼关地域特色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的活化石。8月1日,新加坡报业集团记者、美国哥伦比亚访问学者孙育田在潼关县副县长张力、潼关县文体广电局局长赵青学陪同下调研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孙育田先后在该县文化馆观看了成人黄河老腔表演、磨女舞和幼儿老腔表演视频,参观了非遗展厅、酱菜生产技艺非遗馆、潼关小吃孵化基地、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潼关博物馆等地,和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工作者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潼关非遗现状。
近年来,潼关县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加大非遗申报力度,目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注重培养非遗后继力量,激发少年儿童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先后在两所学校分别成立了少儿磨女舞、少儿老腔、少儿背花锣三支非遗文化少儿传习班。加强非遗传播交流,让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舞台,据统计,近3年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68场次,观看群众54万人次。
参观中,孙育田坦言潼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非遗数量和质量在他所游历参观的县级城市居上,尤其是原生态保持不错。他对黄河老腔给予高度肯定。他说老腔是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項目名录的。潼关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黃河老腔就是以黃河上的船夫为背景刻画的船夫生活片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婉转悠扬、铿锵激越、慷慨激昂的演唱,尤其是那猛烈敲击木凳子的忘乎所以,尽情发泄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真正展现出陝西地域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涵。针对潼关非遗工作现状,他说潼关的领导非常重视非遗工作,但经济条件、保守的思想观念都严重制约了非遗的弘扬传承力度,应当更正观念、打破局限性,正规化、系统化,活态发展非遗项目,把非遗打造成潼关的名片,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潼关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