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午
渭河南岸有个远近闻名的小村落,就是四知村。这里,北临万顷湿地,西接千亩荷塘,周遭百鸟翔集,上是蓝天白云,下有绿树芳草,宛若一幅生态秀美古朴无华的田园风光画卷。村东的杨震公祠,犹如这幅画的画眼。
虔敬于先生的人格,仰慕“四知却金”的千古流芳,去古潼关拜谒杨震公祠是我许久的心愿。
一座白色牌坊映入眼帘。“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的楹联,镌刻在牌坊两边方形石柱上,正中高悬着“四知坊”三个金色大字。简洁素雅的牌坊,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廉与庄重。
门前广场正中矗立着先生身着汉袍,手持书卷,端庄伟岸的全身石雕像:朝向东南的面庞,英俊中透出几分仁慈,睿智里带有些许威严。仰望雕像,我读出了先生长期修身设馆授徒的气宇轩昂,读出了先生满腹经纶抱负远大的自信与淡定。
两层三开间的正门,青砖砌墙,白灰勾缝,木本色门窗,古朴、简洁、大方,显得十分清素雅致。“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的楹联,和门楣上方“杨震公祠”四个大字搭在一起,显得格外妥帖而夺目。
步入四知堂正厅,前排六根方柱,后排四根圆柱,拱卫着先生的白色坐像:汉服宽敞,白发苍髯,双目炯炯,若有所思的面容写满了清心傲骨,洋溢着浩然大度。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扑面而来,让我顿生敬仰感佩之情。
在先生坐像左侧的墙壁上,枣红色的竹简书写着金色大字——“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段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的言简意赅的文字,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先生“深夜却金”的全过程。从此,“四知先生”的美名便在朝野上下传播开来,一个为官清廉的高大形象定格在世人心中。
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先生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大字时,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做作。这是先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其心灵深处的坦荡告白。这种发自心底的千古谠辞,是他干净做人的标志,是他清廉为官的信条。先生大声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一至理名言,是其感触心绪、认知志向集聚的智慧烈焰,是其追求担当、信念意志裂变的思想内核,足以让世人感受到一种灵魂的超然与升腾。这种直抒,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精髓;这句呐喊,为中华民族正气之真谛;这声强音,犹如一道划破夜空振聋发聩的天籁,永远留芳人间!
在正厅墙上,刻有四个白色的“廉”字。这里的白墙白字,似乎比赤橙黄绿青蓝紫任何颜色都要来得自然得体,都要显得洁白高贵。四个大大的廉字,四根圆圆的柱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给并不宽敞的正厅,营造出宁静温暖的气氛,勾勒出先生圣洁的心路历程,也给人们留出更多思考空间。
从祠堂最南端的石牌坊,到门前广场、大门、正厅,再到回廊、祭坛、墓碑、墓冢,我所看到的建筑和陈设,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整个祠堂以“清廉”二字为主线来设计修建、布置展品、讲述故事、营造氛围,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照着先生的性情与操守打磨的。
先生的祠堂坐落在四知村东面,农家的袅袅炊烟、丝丝饭香、鸡鸣犬吠,以及红白喜事的鞭炮唢呐声,都飘到祠堂角角落落,先生的灵魂沉浸在乡音乡情乡土气息里。
我在通往祭坛的小路上久久徘徊,反复琢磨着这样一个话题:在那远去的时代,是什么力量让先生“深夜却金”,是什么力量让先生发出“四知”的决绝强音!
先生出生的地方,先生静卧的福地,有着一派烟波浩渺美轮美奂的景象。这里,山水险峻天成,雄关古城虎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秦晋豫三省相交,鸡鸣听三县,犬吠惊四乡,可谓交通要冲;这里,面东北越黄河可远观中条山脉,朝西南倚桃林能眺望华岳仙掌。先生的少年青年时代是在故乡渡过的:这里的巍巍高山滔滔大河,滋润着先生仁义善良的心灵;这里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涵养了先生坦荡无私的气度;先生潜心苦读,饱经沧桑,凝聚成广阔的胸襟和超凡的志向。
先生的品德,可映日月,可鉴天地;先生的功绩,当与华岳同在,当与大河并流。先生一生为社稷和为百姓恪尽职守、辛勤操劳。他曲折坎坷辉煌悲壮的人生历程,他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操守与品格,为我们一代代后来人留下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四知村南面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村村通”的互联网,已经把先生不朽的品德带到远方。先生的声望和那“四知”典故,已经深深植入人心,他那清廉传家的神奇故事,成为人们的家教范本。这里,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新生交融在一起,显出几分沧桑,几多新潮,以及谜一般的永久话题。
时光的远去,带走纷繁世事,岁月的沉淀,只留精神不朽。庄重肃穆简朴无华的四知坊,铭刻着先生教书育人清正为官的非凡历程,盛满了人们对“四知”先生、对清廉传家的尊崇礼赞,也给后来人留下更多联想与深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