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潼关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三河口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28 10:25

赵剑颖

一路向东,追着渭河脚步,我急切地想看到渭河投进黄河怀抱的那一刻,怎样壮阔。

俯瞰潼关全城,远眺黄河的来处与去往,在苍茫水雾缭绕里怀古叹今,仅仅在车上所见,这壮阔的气势,这源源不竭的生命力,这包容百流的博大,就让我震颤欲哭。

潼关,城是一名关,关是一名城,城即是关,关即是城,这座城是“潼关城”,这道关叫“潼关”。潼关关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今天,历史离我们已经远去,站在古老的城墙下,仰望蓝天飘过的几片浮云,闭眼聆听,当年的金戈铁马声依旧在耳边回荡,铁器铿锵碰撞,滚木礌石势不可挡,烈焰狼烟见风飒飒飞扬,战旗在斜阳下猎猎翻卷,我们不能忘记带给我们和平的人,忘记这座关楼的功绩,忘记那些长眠于此的无名壮士。

匆匆浏览一小部分潼关城,直接去黄河渡口。

经营汽艇的师傅说,可以载我们到渭河与黄河分界处,稍作停留。乘快艇驰向河心,渭河与黄河相融的地方,在岸上看得分明的界限,走近反而消失,渭水与黄河水交融前碰撞激起的浪,形成一条明显长线,延伸到远方,消失在阳光下。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慧的人喜爱水,懂得变通,所以快乐,智者之乐,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我们所处的地方是黄河古渡口遗址,什么遗迹都没有留存,有个一级抽水站,也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黄河乌鲤、黄河鲶鱼、黄河鲤、黄颡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这里更是湿地,我见到的草鹭、白鹭、苍鹭、潜鸭、绿头鸭、鸳鸯,以及珍稀的灰鹤、天鹅等都栖息在此,浩瀚芦苇荡是鸟的天堂,高速公路两边几乎所有高大树木上都筑有鸟巢。我们不能下去的两河交界的三角沙洲上,长满杨树、柳丛和其他灌木,数不清的草窠隐于中间,鸟儿在这里繁衍、成长,或者仅仅把这里当作迁徙途中临时歇息的地方,都是安逸的选择。

从渡口折返时,发现一小块残存的明长城,大约有3米长、2米高、1.5米厚,石碑上写着“潼关古城(明城)遗址北城墙”,夯土里夹杂着碎石、瓦片等,可见当初建筑者的匠心与智慧,这也是土城墙屹立几百年不倒的原因吧。

沿河堤路向西,逆行渭河,我们要亲眼见证北洛河汇入渭河,再一同融进黄河。两河水冲击成的沙洲上长满杨柳,这宁静沙洲是渭河投进黄河臂弯前温柔的前奏。渭河到潼关后,娇小羞涩,是黄河的女儿,芳草萋萋,芦花正红,初开未放的浅红、深紫成为堤岸主色调,从前没有认真打量过芦花,今天在仲秋晴空下,一望都是它,青春的、生生不息的芦苇,枯萎前高举最后宣言。它们的孩子随风、随水、随鸟羽、随夜航船的桨声,四处落地扎根,在远离母亲的土壤再造一片绿洲,被视为墙头草的芦苇,是坚韧生命的另一种姿态——柔性的骨骼,适者生存。如同这河流,时而绕道左岸,时而奔向右岸,少有直线路径,这是水与岸的较量,也是水与岸的握手和解,真理不会一眼望见尽头,谬误也要经过浊浪淘澄,去伪存真,这过程是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壮大的必须经验。

到了那块刻着“三河口”的巨幅石雕前,从“河伯兴水”疏通渭河用来“漕运”,到“三秦儿女”“03·8抗洪”,千百年来,渭河养育了关中平原,也带来无穷水患,好在“渭河治理”整体拉开,不只渭河黄河,所有河流湖泊都开始了整体长远的规划和治理,整治非法开采,过去林立两岸的采砂船不见了踪影;治理非法排放,造纸厂等高污染的企业搬离河道;治理非法捕猎,多年不见的鸟儿和鱼类再现流域,我在渭河边就看见过琵嘴鹭这样珍贵的禽鸟,更不用说赤麻鸭、白骨顶、白鹭、苍鹭和长脚鹬,傍晚这些鸟成群飞过头顶,落在树顶、芦苇枝,很是热闹,它们是河流湿地的精灵。

草木后面还有大片滩涂,那是渭洛黄三河交织留下的开阔地,洛河被树冠挡住,看不见交叉口,我知道它就在那里,经过九百九十九个弯后,悄无声息地与渭河拥抱,它把自己变成渭河的一部分,如同渭河把自己变成黄河的一部分,水与水交融,尘与尘叠加,带着浩荡气势开创新视野,渤海湾的每一滴水都有渭河、洛河与黄河的元素,入海口冲击平原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渭河、洛河与黄河共同的铺垫,那些鱼虾、河蚌、青蟹、黄鳝、甲鱼,都在领受三河共同的滋养。

在罗敷河入口,停车下到河滩,河水冲击堤岸,一块块砂土流进河流被带走,没有腿的土地缓慢移动,成就了下游平原。河滩有一处观测站,一条搁浅的观察船,除此只剩大片芦苇荡和对岸的杨树,时至仲秋,多数植物都在结果,依然有初绽的花朵,比如柳穿鱼深紫的花穗在风中摇曳,马兰头浅紫、纯白的花朵,与偶尔可见的金黄色野菊花相互映衬,还有那么多禾本科植物,它们的花穗质朴到无人留意,它们的果实风可以吹送千里之外。

一路向西,我在生活了十几年的渭河怀抱逆行而上。在潼关与大荔接壤的地方,渭河与洛河摇摆不定的走向,给这里留下大片沃土,养活了千万人口,救济着饥馑时期,保障的何止千万人。我们都该重新认识熟悉的粮食和蔬果,认识它们的茎叶根、花果实,识别它们的气味和用途,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忌讳,要知道一粒种子成长的经历,它们的生死,它们的青春与绽放、衰败与凋零。静下来,陪伴粮食作物或者蔬菜、果树成长一年吧,对我们来说仅仅是短暂的365天,于它们而言是一生,也可能是三世。这样,我们就会对生命的意义重新评定,或是重新定义拥有。粮食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太多,衣食无忧的年代体会浅薄,可能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宝贵,因而错失了众多值得珍爱的东西和人。

穿行在渭河滩地庄稼田间公路,我们那么低矮,被无边的绿浪淹没,其实这是我们地位的真实写照,我们行走却容易误入歧途,庄稼站着不动,总是向光而生,不惧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