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潼关 / 历史文化 / 正文

潼关寻古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23 09:56

●石绍宏

伴随着中国的“古城热”,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潼关古城,亦在悄然复活。

潼关,北邻黄河,南踞山腰,为关中东大门。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进出三秦之锁钥。这里,谷深崖绝,地势险要,山高路狭,攻守兼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数三国、西晋、东晋、北魏、东魏、隋唐……无不有战事发生于此。昔日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这里的险峻,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令乾隆老儿至此,亦发出“第一关”的感叹。

循着黄、洛、渭三河口遗韵,现身于秦东之地。来寻找摇曳于心头的一个梦,追寻我的山东老乡——一代廉吏焦云龙的影踪。焦公,曾任潼关厅同知,凡到任之处,教民致力开垦荒田、疏通河道、勤俭耕稼、植桑养蚕、纺织编造,以兴农为本;提倡教育,兴办塾学,刊印古籍,重修县志,先后在三原、米脂、富平、潼关、长安等多地兴修书院。光绪年间,关中连年遭灾,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时任潼关厅同知的焦云龙甘冒风险,开仓施赈,使饥民得救。光绪二十七年,积劳成疾的焦云龙病逝在潼关官署。讣告传出,户号巷泣,远地百姓赶来枢前哭吊。其居官28年,身无遗物,治丧无着,赖众人聚资相助,棺殓治丧。时至今日,人们仍对其念念不忘,祭祀悼念不绝。

驱车由古同州辗转而来,正在负责修复潼关古城的管理人员得知我的真实意图后告知:南倚潼关古城南城墙的南街村有一条古巷,是潼关古城唯一遗存的古街区。就这样,这条因巷道地势高低不一,呈缓坡状的水坡巷朝我款款走来。

水坡巷,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巷道自然形状而得之。每到雨季,东边高处的洪水倾泻而下,巷道中间被冲刷出一条深深的沟痕,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两边的古老民居都是面巷而建,古老的板门、高高的门槛、别致的砖群,上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颇具秦东建筑艺术特色。村民讲,这些民居多建于明洪武年间,旧时为达官商贾聚集之地,也有驻扎潼关的屯兵将领居住。漫步石子铺就的巷中,感知着弥漫的古风古韵,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自成义军与当朝官兵鏖战于此,血流成河的“血泊巷”已成旧闻;乾隆巡视潼关亲手种植的“龙槐”,仍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改革家康有为曾经居住过的沈家老宅,依然折射出当年主人的奢华;见证蒋纬国先生德国归来的赵家老宅,亲眼见证了他抗击日寇的铮铮铁骨。

行走在水坡巷中的我,恍然间,诗圣杜甫来到关口,触景生情,吟唱出《潼关吏》的“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以抒情怀;出现在麒麟山脚的晚唐诗人韦庄借秦妇之口,生动地描绘出“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的混乱时局;大宋王朝更是战乱不止,诗人真山民眼中的“瘗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之感受,充分揭露出战争的残酷……本以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咏潼关诗句,能有风花雪月的景致弥漫心头,谁知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声中,无不与血雨腥风的战乱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潼关的军事要塞地位是何等重要。

然而,遗憾的是我所希冀的老乡焦云龙,却没有出现在文人骚客的行列里。是的,他心系关中黎民的生计、教育,时刻奔波于百姓之间,哪顾得上吟诗作对呢?想到此,这位诰授军政大夫的循吏形象,刹那间在我面前的潼关山巅威武高大起来。

一座座精工细雕的砖瓦老宅,在古色古香的柱础、井圈、石柱、排水道点缀下,将历经沧桑、饱览世事的水坡巷幽静而古朴之面貌呈现出来,俨然一位超然脱俗的睿智老人,从容而淡定,豁达而安详,默默地承载着风霜雪雨,无言地接受着朝阳晚霞。恰如明人洪应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联语,彰显出一种无形大象。

的确,当人们用异样目光看待旧官吏的时候,在百年之后的焦公身上镌刻着一个大大的“清”字,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其实,人生就是一次路过,不是在经历什么得失,而是在锤炼一种人格,一种内心的觉醒。焦公的形象无所不在,还用得着我来潼关古城寻找他的影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