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潼关方志专题 / 大事记 / 正文

秦——清大事记

来源:县志办 发布时间:2017-07-14 11:04
 

秦惠文王五年(前333),设宁秦县,辖今华阴东部和潼关西部。

 

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设船司空,管理船库、水运,后设船司空县。

元光六年(前129),大司农郑当时主持,水工徐伯率兵卒自长安沿南山(秦岭)至潼关入黄河凿渠300里,引渭水兴漕运,灌溉农田。

东汉延光四年(124),迁太尉杨震墓于潼亭(今吊桥渭河岸,已挖掘)。

建安年间,自弘农衡山岭迁关至今城北村杨家庄附近。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马超、韩遂屯兵潼关,八月与魏武帝曹操军战。曹军败,部将救其渡河脱险。

 

西晋建兴三年(315),前赵赵染败司马模至潼关,长驱下邽。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三月,太尉刘裕遣将军王镇恶等率军与后秦守将姚鸾战于潼关。七月,令王镇恶率水军沿黄河逆渭水大破秦军入长安。

 

开皇四年(584),文帝杨坚因渭水多沙,不利漕运,命宇文凯率水工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北)依漕渠故道开渠到潼关入黄河,名“广通渠”。

大业七年(611),迁关于连城关(今禁沟口附近)。

九年(613),楚国公杨玄感发兵反隋,七月,与守军宇文述战于潼关。玄感连攻三日不克,败于董社原。

 

天授二年(691),迁关于黄河南沿,设潼津县。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唐,与哥舒翰军战于潼关。哥舒兵败,叛军直驱长安。

大历元年(766),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反唐,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经潼关,周智光率兵征讨,忠臣败,叛军入华。沿途劫掠,潼关到赤水民财物被掠殆尽。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农民起义军与守将张承范、齐克让战于潼关。官军败退。

 

熙宁年间(1068-1077),侍御使陈洎受命修筑潼关城池。

 

贞祐四年(1216)十月,蒙古军战败金兵,潼关失守,出兵东进。

 

至正十五年(1355)九月至次年,红巾军李武、崔德率部与元兵反复战于潼关。义军得而复失,兵退。

 

洪武元年(1368)三月,元将李思齐、张良弼会师潼关,与明大将军徐达所部交战。元兵败。

同年,设华阴县潼关驿。

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

九年(1376),设潼关卫,辖千户所。

同年,指挥佥事马骙增修城陴,依山势曲折,“周长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北高加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守兵遵谕去戎衣各务农业,始设“军田”。

正统四年(1439),指挥佥事姚深奏建文庙,并在治东(东街)设卫学。

正德七年(1512),宪副张和备兵潼关,始设兵备道。

嘉靖二十九年(1550),指挥使盛德率兵镇压矿民被击毙。

隆庆四年(1570),兵备道范懋和增修城池,“更铺七十二所,砖砌城堞。”

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张纬任任大理卿时,捐资砌筑城内潼河石埝防水患,民称“张公堰”。并置学田百亩,创建明新书院。

天启七年(1627)正月辛卯(二十八日),免榷潼关、咸阳商税。

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自澄城进军潼关,与兵部尚书洪承畴兵交战。

 

顺治元年(1644)正月,李自成分军八营,兵出潼关,南下湖北襄阳、河南郏县。

二年(1645)正月,守潼李自成义军马世耀部向豫王多铎假降,事失密,豫王在金盆、寺南安军十八营,设宴于金盆坡口“款待”义军,马部鞍马器械尽被解除。

六年(1649),卫署王用明未按夏、秋二班纳赋得旧例,错报粮额,导致夏秋并征,地薄赋重,民不聊生。

十四年(1675),谕令军民各造丁册、地籍,使军田不得混入民户,民田不得混入军名。邑宰专主民籍,卫官统驭军人,永为定例。军田错落阌乡(今并入灵宝)、华阴的概属潼关,错落于朝邑(今大荔县)、同州(今大荔县)、华州(华县)、灵宝等县的分属各县。

康熙二十四年(1685),潼商道抚民同知唐咨伯、参政高梦说筹资重修北水关,建东、西、北城楼。

同年九月,唐咨伯、本籍进士杨端本编纂《潼关卫志》,书成问世。

四十二年(1703)十月,康熙帝于壬子日渡河到潼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

雍正二年(1724),裁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属华州。

四年(1726),清廷在县治西建满城(在老县城西关西端北侧,已废),派驻八旗兵,加强防卫。

五年(1727),潼商道道员张正瑗创建关西书院于帅府街(后称南北街,民国改为博爱街)。

乾隆十三年(1748),裁潼关县,设潼关厅,属同州府。纪虚中(河北文安县人)首任厅抚民同知。

同年,厅属设驿道二:一自杨桥铺(后改名吊桥)至河南阌乡县七里铺;二从厅总铺至山西永济县田村铺。

五十三年(1788)四月,潼商道德明修筑南、北城墙。

嘉庆五年(1800),绅民捐款修建南水关天桥,免受洪水阻隔,行人称便。

二十二年(1817)八月,厅抚民同知向淮与潼商道辖洛南县知县王森文编纂《续修潼关厅志》问世。

道光二十八年(1848),厅设救生局。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八日,太平天国军扶王陈德才西安获捷,率部破潼关,驰援卢州。

光绪十五年(1889),筹设电报局,次年开业。

二十六年(1900),大旱民饥,厅抚民同知焦云龙先行后报,开仓救济,厅民稍得安生。

同年九月,慈禧太后慑于八国联军入侵,偕光绪帝仓皇逃陕。自风陵渡渡河,黄绫围舟,黄土铺道,令民“迎送”。

二十七年(1901)九月初一日,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慈禧太后、光绪帝回京。潼商道署(东街)内设行宫,文武百官“欢宴”,初五日离潼。

二十八年(1902)十月,设邮政局、废驿道。

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科举,下令改书院为学校,厅办高等小学堂成立。

宣统三年(1911)九月,同盟会员徐国桢(凹里村人)联络哥老会,组织潼关复汉军与游侠马耀群(蒿岔峪口人)联合起义。马率众于九月十二日黎明冲入城内,徐部内应,清协营败退,副将被生俘,道员逃匿。同月十三日义军失利。十九日秦陇复汉军东征兵马大都督张钫率军抵潼,攻守战廷至十二月初一日,秦军三得三失。后以南北议和,宣统帝退位,清军、秦军双方代表于同月二十八日在东泉店秦军驻地议和,签署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