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潼关 / 正文

潼关:“新农礼仪学堂”让村民幸福更有质感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7 14:55

本报记者 彭斌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伴着深秋的暖阳,行走在潼关县乡村路上,不断提升的乡村颜值,浓厚的乡风底蕴,滋养着乡村振兴之路,一幅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的乡土画卷正徐徐展开。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举办文明礼仪培训、进行文艺演出、培训电商技能……今年,潼关县“新农礼仪学堂”文明实践项目在城关街道吴村中心社区启动。课堂上,大家收获了生活礼仪的经验技巧、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学习了手工编织技能。各位老师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的方式,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素质、陶冶了情操。“这次培训太及时了,我发现自己平时教育孩子、待人接物很多都做错了。”参加完培训的社区居民李大姐兴奋地说。

新时代新征程,为了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今年以来,潼关县进行了有益探索。潼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全县乡土人才组织起来,组建理论宣讲、文明礼仪、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队,根据群众意愿和需求,启动“新农礼仪学堂”,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学习先进思想、提高文明礼仪修养、凝聚发展共识,更好地提升素质和生活品位,激发向上向善正能量,培树时代新风,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要让村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要让村民的幸福有质感。

“全民直播时代来了吗?‘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的爆发,创造了社会媒介场景混合化的新景观。”9月1日,潼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潼关县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的“新农礼仪学堂”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走进桐峪镇东晓社区,渭南标杆刘媛通过PPT讲述当下兼具参与式、沉浸式和反馈式的传播特点。

一直以来,农产品销售难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随着农村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手机逐渐成为“新农具”,不少农民开始利用网络展现乡村日常生活,借助互联网将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刘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社区居民讲解直播带货。

同时,桐峪镇东晓社区第一书记李盼盼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了精彩的理论宣讲,潼关县模特协会礼仪培训师唐娟为大家上了一堂日常礼仪课,庆丰村文艺志愿者成洁独唱《潼关老家》《父母最美》,洪亮的歌声将此次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新农礼仪学堂”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走进秦东镇寺角营村活动中,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用接地气的话语,结合自身从医经历和寺角营村实际,为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潼关县药材协会会长龚爱平结合自身创业经历,从中药材选择、种植、销售等方面为村民致富增收提供新路子。寺角营村文艺志愿者张红军自编快板为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课程丰富多彩的“新农礼仪学堂”赢得了村民一致好评,进一步弘扬文明新风,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引领乡村新风尚的“鲜红旗帜”。

同时,在潼关县代字营镇瀵兴村、太要镇太要社区等地,“新农礼仪学堂”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相继开展,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传播潼关好声音、传递时代正能量、培育发展新动能、集聚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以及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是乡风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潼关县在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同时,结合文明县城创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完善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架构”体系,实现了文明实践触角向基层延伸,做到了“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该县策划实施了26个常设性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全民阅读书香潼关”“文明劝导”“田间课堂”“健康直通车”“我是潼关宣传员”“板凳会”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阵地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无缝对接,初步形成了全域推进、全面开花的生动局面,播下了新时代文明的“种子”,经过实践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志愿红潼关全城时代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重点推进“童心潼梦”“潼心节日会”“移风易俗赶大集”“触摸故乡记住乡愁”等文明实践品牌,收获了累累硕果。

芝麻开花节节高。潼关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以“新农礼仪学堂”为代表的新志愿服务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上好一堂堂新农礼仪课程,用最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方式在全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村民在培训交流中长知识、增技能、破难题、补短板,更好地提升素质和生活品位,让幸福更有质感,让美丽乡村在“外在美”的基础上实现文明尚德的“内在美”,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度”“高度”和“温度”,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篇章。